支持住房改善能托起楼市吗
支持住房改善能托起楼市吗
12月16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对房地产的表述,放在了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”一栏。显然,
事实上,今年以来,防风险一直是地产的主题,但风险在不断蔓延。民企TOP20大部分都违约了,而且风险波及到了国企和央企,近期他们拿地也少了,逼得城投不得不奉命托底地市。
风险持续爆发,主要原因就是楼市持续探底,量价不断创新低,百姓不买房、银行不贷款,房企回不了款,不拿地、不开工,债务违约。即便各方都积极纾困,即便房贷利率降至历史新低,但开发商开工和拿地、商品房销售金额、开发投资、房企资金等,跌幅还在继续扩大。
很多人将问题归结于三道红线、贷款集中度、集中供地(室内设计装修网),以及后来的冲击。事实上,触发地产快速下行,并且在政策纾困后,仍无法止跌,主要有两个原因:
一是,金融端整治,触发地产从全链条“加杠杆”,逆转为“去杠杆”,并引发了全行业“缩表”。也就是,地方、开发商、购房者、金吉林市装修公司等上中下游开启去杠杆。
二是,市场一直认为,各级刚性依赖房地产,并将会对高地价、高房价“隐性担保”。但是,当房价下跌了30%,当房企大面积违约,并未救助,导致信仰坍塌,引发缩表。
当地价、房价、融资、投资等,都是在杠杆刺激下、创富效应下,抬升起来的。当杠杆被抽掉,当“房价刚性上涨”的信仰坍塌了,涨上来的资产价格,自然就撑不住了。同时,缺乏杠杆的加持,不管是各方的预期,还是真实购买力,都无法支撑涨到云端的资产价格。
2023年,经济工作重心重回“稳增长”,对地产的表态温和,这是近年来少有的。比如,改善资产负债状况,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,支持刚性和改善性需求。特别是在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”一栏中,再次强调“支持住房改善”;还强调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。
近日,央行副行长也说了,房地产当前既是重点领域,也是薄弱环节,理应加大金融支持。估计,很多人最关心的是,会不会来一次“强刺激”、“大放水”,有的人想着可以再“嗨一次”了;有的想着可以高位出货了;有的想着,债权终于有着落了。所有煎熬在放水中消散。
不管是保民生,还是防风险,楼市销售端必须要稳定。保交楼,需要钱,但楼市销售下行,价格跟着跌,没有新增货值,钱从哪来?防风险,需要资金进去接盘,但楼市不断刷新低迷的预期,谁愿意进去踩坑呢?所以,2023年,资金面也好、政策面也好,都会是近年来最宽松的。
近期,副总理在公开场合也说了,房地产是支柱产业,正在考虑新的举措,改善行业资产负债状况,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大厅简单装修报表,修复市场信心,最关键的就是资产价格要止跌,房企自身要有造血功能。这些都指向了,楼市销售要稳住,跌跌不休的价格要稳住。
因此,2023年需求端会全面纾困,比如热点城市全面退出或收缩新政干预政策,降低换房的贷款门槛、交易税负,继续降低LPR引导按揭利率下行等。这些措施,迎合了目前改善型购房主导的局面。根据克而瑞数据,2019年以来,3-4房户型的新房,占全部销售的%以上。
由于中高收入受的影响最小,2022年大户型交易主导的“改善趋势”在加强。因此,要想让商品房市场能稳定下来,只能激活改善型需求。扩大内需中,国家强调的“支持住房改善”不只是购房改善,但主要是购房改善。别的改善,比如换租、房屋二次装修等,太单薄了。
首先,对高净值人群来说,“房住不炒”、房产税、房屋持有成本上升,这些是大趋势,他们开始减配地产;
其次,对中产来说,创造中产的行业(深圳装修公)呈现红利衰减之势,中产收入增长下降,加上机关事业单位“降薪水”,而房价还在历史高位,中产想换但换不起。比如,深圳卖房者的年龄,从2015年的岁,升至2022年的岁,和发达国家差不多。
最后,改善需求或换房需求,这些年一直主导商品房市场。换房需求踊跃,一方面是房价上涨在引诱,另一方面是这些年中产收入还不错。但现在来看,这些前提条件都不具备了。
过去十几年楼市繁荣,要拜资产属性所赐。房子有资产属性,就带来了明显的财富效应,从而驱动购房者源源不断的买房需求,也创造举世无双的楼市大牛行情。但是,福兮祸所依。从资产属性主导向“房住不炒”主导转换,必然要面临销售明显下行、房价下跌的现实。
2022年上半年,广东所有城市新房交易套均面积,均超过100平方米。即便房价水平高的广州、深圳,也分别达到106.7平方米/套和105.9平方米/套。但是,深圳的住房自有率自有30%,广州常住人口住房自有率也不过%左右。说明什么,有房阶层换房需求或投资需求主导楼市。
2015年,深圳、北京、上海,刚需(天花装修材料)购房还有%的比例,现在已经降至30%了。可以说,由于房价上涨,且长期在高位运行,热点城市的刚需,已经被抛出市场了。
2023年,如果房价能再次上涨,刚需继续被抛离。问题是,当前楼市的主力,就是刚性需求,也就是3亿左右的新市民。这个规模很大,相当于中产人群的规模,也是稳定楼市的基本盘。但是,他们的支付能力、对未来预期,都很弱。这也是我们为啥要发展保租房的原因。
保租房,本质上就是降低门槛,将长期游离于城市公共服务、住房消费、商品房消费大门之外的3亿多人群,纳入到真正的住房消费,纳入到商品住房市场,并通过“先租后买、租购并举”,培育楼市内需基础,良性循环的基础。这样,3亿人群就纳入到城市商品经济的范畴。
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”提出的“支持住房改善”的重要内容。因为,这部分人群的住房消费,实在太差了、太不体面了。他们要么住在城中万格装修宿舍,有得还住在工棚、铁皮屋,这严重不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诉求。
另外,改善确实还有。“七普”数据现实,电梯房只占20%,七成及以下楼栋占比超过了六成,很多省份的房屋室内设施不完备,没有水冲式卫生厕所,独立厨房,管道自来水,洗澡设施。他们亟待改善,但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,收入不足,手上的房子买不了多少钱。
从稳增长、防风险的角度看,新市民也好,上面所的改善也好,都难堪大任。唯有房价止跌反弹,产生上涨预期,激活房子的财富效应,激活国人的创富心理,改善性需求才会大量地出现,甚至投资需求也会再来“嗨一波”,商品房体量才能保持住。2023年,会这么干吗?